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封面报道 不良贷款腾挪术

2021-11-07 06:38:37

财小新

财新网,获得微信“双认证”(媒体认证及原创认证)的公号。

本文为2015年11月30日出版的《财新周刊》第46期封面文章

记者:霍侃 吴红毓然

不良贷款继续增加。

自2011年四季度出现反弹至今,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态势已经持续整整四年。

财新记者独家获悉,截至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9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000多亿元;不良率为2.07%,比年初增加0.78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不良率1.76%;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2.8万亿元,占比高达3.91%。

,:推动不良贷款上升的因素不易消减,信用风险暴露仍将持续一定时期;不良贷款反映还不够充分,部分机构贷款质量真实性需进一步夯实。


11月24日,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2015: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报告》)称,接受调查的62名来自风险管理和不良处置部门的商业银行受访者中,有93.55%认为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与其所面临的实际信贷风险相比存在“低估”,其中,59.68%认为“小幅低估”,33.87%认为“大幅低估”。

。,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达103%,这一指标超过100%,反映不良贷款认定可能低估。

“能不暴露就不暴露。”谈及不得不面对的不良贷款,多位银行人士如是说。

账面和真实之间,是银行想各种办法腾挪,或者让问题贷款先不入账,不体现在不良贷款的统计中;或者用创新方式处置已经成为“不良”的贷款。

前者表现为关注类贷款上升,借新还旧、贷款合同调整、资产置换等的增加;后者则体现为信托、基金子公司、上市公司甚至资产管理公司(AMC)都做起了不良贷款生意,帮银行将不良贷款倒出表外。

,确有机构存在资产质量反映不真实问题。受内部绩效考核等因素,有些机构未严格执行贷款五级分类要求,贷款分类存在误差;有的机构利用在不同企业间“平移”贷款,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向其他机构先转让再回购等方式,隐匿不良贷款,客观上导致不良贷款反映不充分。

据财新记者了解,银监会严格防范信贷风险,对于五级分类不严、藏匿不良贷款等行为,银监会坚持“零容忍”,并着手建立更全面的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除不良贷款外,关注类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率等指标,,以全面评估银行业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之所以隐匿不良贷款,主要出于业绩考核和同业竞争的压力。“如果一家银行的不良率在当地同业中最高,就会导致股东不信任、存款人也不信任,必须想办法处理。”一位江苏银行业人士说。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说,曾看到浙江某地级市的银行业月度不良贷款数据,会看到“不良率在季末下降、中间两个月反弹、季末又下去”,季末“冲时点”保不良率的迹象明显。

令人担忧的是,实体经济下行未止,不良贷款上升难遏,这样的游戏还将继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位高层认为,这轮不良贷款周期会拖得更长,可能会持续5年-10年。

“10月、11月的宏观数据很不好看,明年还要继续深度调整,银行业的不良还会持续上行。”一位大行部门总经理对财新记者表示,由于中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很高,现在银行业不良率即使达到3%都可以接受,但如果经济形势未转变,持续性很难解决。

一位国有大行江苏地级市分行负责人认为,拨备覆盖率看来很高,但是由于好多不良贷款还没反映出来,拨备远远没有覆盖真实的不良风险。

,应构建银行业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良好外部环境。除了协调不良核销处置的政策支持,还可以督促商业银行降低分红,打击各类逃废债行为,加强对银行的债权保护等。


不良暴露仍在继续

多位银行管理层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不良贷款分布仍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中,产能过剩行业风险暴露明显,船舶制造不良率逾4.5%,电解铝行业不良率3.4%左右。“企业经营困难严重,还本付息能力减弱,贷款借新还旧的情况也增多了。,许多企业通过连环担保获取银行贷款,随着经济下行,“抱团取暖”变为“抱团违约”。

这一轮不良贷款反弹,自2011年末始于浙江,由点到面波浪式推进,逐步蔓延至整个东部沿海、进而到中西部。“陕西的不良贷款今年才开始冒头,区域性明显,比如榆林地区。”一位某银行西安分行风控部人士说。

目前不良贷款呈各地爆发之势。,山西银行业不良率在3月末已经反弹至4.5%;截至6月末,黑龙江银行业不良贷款率3.6%;云南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到2%;9月末浙江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逾1700亿元,不良贷款率2.35%。但更多的地方银监局并未披露最新数据。

企业规模方面,不良贷款沿着产业链从小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财新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小微企业新增不良贷款占全部企业新增不良贷款的五成以上,但大中型企业违约增多,一些担保圈企业出现集体逃废债倾向。截至9月末,小微企业新增不良贷款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加250%;不良贷款率2.55%。大型企业新增不良贷款650亿元,同比增加300%多。

行业上,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的不良贷款规模较为集中、增长较快。值得注意的是,贸易融资行业已由低风险业务上升到了高风险业务,近年来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有的企业挪用资金到矿产、房地产等领域,违约明显。

上述西安分行风控部人士介绍,陕西榆林某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达到30%-40%,主要原因是煤矿企业疯狂扩张,不仅从银行贷款,还从多个渠道民间借贷、相互担保,一旦后续管理跟不上,涉及的关联企业上百家。

此外,,部分领域潜在风险有所加大。部分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贷款和经营性物业贷款违约增多,房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等房地产相关行业贷款不良率上升较快。内蒙古、北京、江苏等地也出现个人按揭贷款违约。2015年5月,银监会表示要加强防范房企资金链断裂风险,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和现金回流情况,在确保贷款风险分类科学准确的前提下,允许对房地产开发贷款适当展期。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方面,上市银行公告披露的平台贷款的不良率极低,平均在0.2%左右,但银监会多次都将防范平台坏账作为遏制不良贷款的首要领域。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15.4万亿元的地方债规模被低估,还有相当大体积的存量债务未被纳入政府债务。,虽然以土地作为还款来源的占抵押贷款比重很高,但土地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幅下滑,导致第一还款来源持续恶化。“现在分行的真实不良率就在2%-3%左右,但如果把政府平台贷款算进来,不良率10%都不止。”前述风控部人士说。

一位国有大行江苏分行高层告诉财新记者,面对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双升”态势,各家银行做了很多工作。第一是充实了不良贷款管理的人员,原来不良贷款总额比较小,有些银行没有专门人员处理;第二是增加不良贷款处置费用。

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前述江苏分行人士说,由于大家都希望展示很低的不良率,短时间内采用各种方式清收不良贷款,但是不良贷款的溢出比清收更快、速度更猛,行业内叫“前清后溢”,表现为不良贷款余额上升。

“这是令各家银行很烦心、但也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前述人士指出,不良贷款持续增加,而核销和批量转让等传统处置方式又面临各自的困境。

,目前处于“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没有根本改变,去产能化趋势仍将持续,同时股市、汇市及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部分企业及居民财富缩水,偿债意愿下降,传导到银行体系的风险压力上升。


核销不易

面对已经暴露的存量不良贷款,银监会多次要求银行加快核销。上述国有大行江苏分行人士说,过去十年银行的回报丰厚,为防范预期风险,,以丰补歉。

今年1月-8月,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核销不良贷款2404亿元,同比多核销853亿元。不良贷款核销直接消耗银行的拨备,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已从2014年初的273.66%逐季度降至190.79%。分析人士认为,随着银行业利润下滑,拨备覆盖率的下行空间缩窄。

一位工行分行领导指出,今年的核销规模很大。对于银行来说,如果真有利润空间去核销不良贷款,是较好状况。问题在于:第一,银行没有这么多的利润可以消化,如果不能核销不良贷款就会往上冒;第二,不良贷款核销是有几个基本条件的,并不容易满足。


近年来,财政部、,给了银行更多自主权,但银行在实际执行中仍感到条件严格、程序复杂、耗时较长。

根据现行政策,大部分贷款在核销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司法追索程序。企业逃废债行为增多,,相关人手太少,银行只能干着急。

“核销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要穷尽手段。”上述国有大行江苏分行人士说,也就是保全、诉讼、追偿、执行全部终结以后才能核销。但现在的问题是,,结果无人问津,全部流拍,就不符合核销的基本条件。

一位上市城商行计财部人士也说,有很多以前的历史贷款,要求提供企业没法还钱的证明才能核销,但是如果企业跑了,很多证明证件拿不到,就比较难办。

此外,目前对于很多民营企业的贷款,银行会要求企业老板个人承担责任。这在发放贷款时是额外的保障措施,但到处置时就反而带来麻烦。上述国有大行江苏分行人士说,这就意味着要“把担保者个人搞得倾家荡产才能核销”。

他提出,是否应该考虑把不良贷款核销的自主权还给银行,让银行在一定内部流程下有权自主决定不诉讼、先核销。

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主要银行都是先把不良贷款核销掉,但是继续追溯,账销案存,以后有机会尽量收回本息,这样的处置成本和速度会更符合商业银行的诉求。

银监会多次指出,进一步放宽不良贷款核销条件,合理扩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减免的自主权,并尽可能同步调整呆坏账核销的财税政策。但目前尚未见到明显进展。

对于银行来说,核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并非所有呆账都能在税前核销,这意味着即使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条件核销,如果无法在税前列支,银行将多承担25%的所得税。

上述城商行计财部人士说,,税前核销的标准更严格,有的银行就是采取税后核销。


AMC批量承接有限

将不良资产打包批量卖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银行的另一个传统处置方法。

财政部和银监会2012年联合发布的《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对金融企业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作出规范,规定金融企业批量转让不良资产(指10户/项以上)只能定向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

为促使地方加快不良贷款处置速度,,目前为每省(市)设立一家,已经成立15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这些省市有“4+1”家AMC(四大AMC和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接受批量转让的银行不良资产。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调查显示,未来一年银行出售不良资产的意愿将有所提高,其中有54%认为将“小幅提高”,有30%认为将“大幅提高”;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意愿整体也有所提高,但仍保持审慎,52%的受访者认为资产公司的收购态度将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认为“非常积极”的不到5%。

接受财新记者采访的银行业人士都认为,目前的四大AMC和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尚不能满足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需求。一位国有大行投行人士说,资产管理公司根本收不过来,就选择性收包,“流包”现象很严重。

上述国有大行江苏分行人士说,目前各大资产管理公司现在第一是收包意愿不强,第二是没有那么多资金再耗上去。不良资产包积压很严重。

作为不良资产包的购买方,AMC也面临处置难。前述人士说,整个市场下行压力非常大,即便是有钱的大企业,投资和兼并重组的意愿也不强,因为即使兼并重组最后形成产能也销售不畅,这就导致大量便宜的资产卖不出去,AMC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能消化和处置存量资产包,就不可能有那么多资金买新的不良。”

变现难叠加融资成本不低,进一步降低AMC的接包意愿。前述银行业人士说,不良资产的折现价值非常高。所谓折现价值,就是把不良资产压在手上,其变现能力和AMC所出资金的现金价值的差价,“我们算的可能每年折现价值要超过10%,如果在手上压三年、五年,那就不得了”。所以,虽然明知资产包便宜,但在不好处置的情况下,AMC也不愿意接。

这恰恰反映了AMC当前的心态。一位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经营部人士说,以前是资产捂得时间越长越值钱。现在融资成本和资产价格预期都发生了变化,很多抵押物是工业地产和厂房,评估价值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所以,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没有特别鼓励办事处去收不良资产包,认为经济没见底、资产价格未见底。

由于上述供求两方面原因,不良资产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逆转。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调查报告》称,华东、华中地区由于近两年不良贷款集中爆发,不良资产质量不高且价格持续下降,投资者选择余地大,不良资产供需已经转向“买方市场”。

前述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经营部人士说,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银行推包加快,浙江、江苏和广东相对更活跃一些。由于银行去年有很多“流标”,今年期望值会有所下降,推包的速度有所加快,对买方更有利。


从银行的角度看,不良资产卖给AMC是“迫不得已”,最大的分歧是价格。

“现在卖打包资产都是贱卖。”一位工行人士指出,即便是100%的抵押物的资产,打包出售只能打两三折,银行亏得厉害,因为若干年后,银行也许可以全额收回甚至还能超过本息。但是,现在一旦打包出售就得全部核销,将来即使资产升值,跟银行都没关系了。

一位AMC浙江业务部门经理对财新记者透露,2014年收的银行不良资产包价格平均是4.3折,今年平均是3.2折。

“AMC垄断市场,价格压得太狠了。”上述上市城商行计财部人士说,银行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卖,想着等经济周期好转逐步收回来。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调查报告》指出,不良资产供求双方的价格分歧较大,作为主要供给方的商业银行,希望以较高的价格和给予较短的尽调时限完成不良贷款包的出售,而作为主要需求方的资产管理公司,一度为了争抢市场份额,附和商业银行的交易条件,所购资产包盈利压力大,进而对收购不良贷款变得相对谨慎。价格分歧的持续,不可避免地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积压。

在“4+1”之外,金改试验区温州尝试成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参与10户/笔以下的不良资产处置。但是,这种模式在其他多数地方并不适用。前述国有银行投行人士说,国有银行出售不良资产,涉及国有资产处置,只能卖给国有的AMC。

前述工行相关人士则指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包括农商行都不允许,必须是卖给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至少是有国有出资的资产管理公司。在惩治腐败的大背景下,处置不良中很容易产生腐败和利益输送,所以谁也不敢去碰。“尽管也有民营资产管理公司说想买,但一般不会卖给他们。”

他建议,既然“4+1”的AMC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资产包太多来不及处理、处置时间长、支付的利息成本高,政策层面能否再做一些研究,按照负面清单的思路,把资产管理公司行业的准入门槛降下来,更多利用社会资源来处置。


借通道出表

传统处置方式面临困境,对于已经出现的不良贷款,为降低不良率,银行有很强的动机“创新”,把不良资产转出表外,各种通道应运而生。

“银行有很多处理方式,通过保险、券商、信托出到表外,卖断或者回购,看不清楚真实不良率。”有成都银行业人士说,一般是银行做个资产包,找资金来对接,双方私下签“抽屉协议”,银行承诺远期回购,一般回购时间是5年-10年,银行需要承受资金成本。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资金对接方可能是信托、基金子公司、央企、上市公司等,有些操作中,银行甚至直接低价拆借资金给对方来对接。这样或可以实现不良暂时出表,但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并没有变化。

上述成都银行业人士说,银行不良贷款出表的途径很多,比如房产就让内部员工认购;单一的、几千万、几百万的民企不良贷款,就挂地方金交所,再大量的找央企或者民间资产管理公司来接。

“现在很多人做央企的资金掮客,撮合央企买断银行的不良贷款。”他指出,例如,央企买了很多不良资产,收益率在10%左右,以此做大项目规模,制造出相对华丽的财务报表以应对审计压力,银行则实现了不良出表需求,双方一拍即合。

一位东部城商行计财部人士说,更隐蔽的做法是,还有一些银行通过给对手提供利益安排,用其他资产业务低对价方式补偿对方。

例如,温州一些民间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资产,为了帮助银行美化报表,会故意将收购价做高,银行则会给该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或其股东信贷支持及利率优惠。

也有不少民间资产管理公司是真的看好不良处置市场,用自己的钱买不良资产。“看好一块资产,必须同时买另一块资产,比如买了矿产,还要买钢贸,不存在打折问题,有的甚至还要溢价。”上述成都银行业人士说,尤其是矿产、水电资源,很多人抢着买,尤其是一些港股上市公司,特别愿意买来装资产,通过定增方式来购买,这对股价有提升作用。

此外,AMC自身也将通道业务作为创新不良资产处置的模式之一。

综合多位AMC和银行人士的信息,AMC通道业务的操作模式是,银行将不良资产打包卖给AMC,AMC马上倒手卖给银行自己或与资产管理公司一起成立的基金。在这个过程中,不良资产包出售不会打很低折扣,AMC只赚千分之几的通道费。如果是共同处置基金,AMC在基金中直接出资作为优先级,银行自己的资管计划或理财资金做劣后级,资产清收还是银行来做。

今年6月,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在推进不良资产项目时,就提到组建基金共同处置等创新交易模式: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将不良资产债权/收益权转让给基金后,投资者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各认购一定的LP份额,GP实际控制人为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或双方均可,GP收取基金管理费。

“如果基金的另一方是银行自身,就是结构化交易出表。基金慢慢收不良资产,抵押物一般都足值,慢慢收能赚回来。”上述四大AMC江西分公司人士说。

对于这类业务的规模,目前未见到完整统计数据。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调查报告》对资产管理公司各地办事处和分公司的50份调查问卷显示,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资产的途径中,“与银行开展结构交易”占8%。

一位四大AMC江西分公司人士的感受是,今年该省的业务中,真实打包转让和作为通道的“假打包”基本对半,“据说明年会有更多是通道业务”。

不少银行也更愿意借AMC的通道“假打包”。上述国有大行江苏地级市分行负责人说,由于资产管理公司不愿意接包,银行为了降低不良率有很强的动机这样做,就承诺“不让AMC承担任何风险、不用你处置、也不用你垫付大量资金,只需要给银行一个通道,把不良资产从表内移到表外”。

也有银行人士担心,,还是有风险的。会计师审计时也可能会让再转回表内。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四川分公司人士说,证券部门在帮忙做银行不良代持,就是通道类业务,每年通道费千分之五。目前这个应该是小众业务,跟总部沟通了两个月,还不是很成熟。

上述国有大行江苏分行人士说,不是万不得已,银行不愿意这样做,实在没辙了,老的不良降不下去,新的不良还在增加。从全国来看,可能明年这个问题会更严重,因为经济一点企稳的迹象都没有。

他认为,做通道业务也是一种办法,是银行用变相的方式维护自己资产的权益,因为真打包的折扣太低。问题的本质是由于核销和批量转让的管制,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没有落实到位。

一位东部城商行计财部人士表示认同这种做法,说这是银行“无奈中的选择”,因为不良资产中真正损失类的很少,很多可以慢慢收回来。


贷款“转化”术

银行往往通过转化、贷款重组、借新还旧等技术操作,让本来预计不良的贷款不出现在不良类中。

一位上市城商行人士指出,所谓“转化”,就是指暂时还不上的贷款,通过别的方式倒一下,再还上。比如,有的企业发公司债目的就是为了还银行贷款,最后买公司债的还是银行。“相当于是说好了,企业发债,银行来买,最后拿钱还贷款,这样在债券期限内有一定缓冲。”

“也有调整利率、还款方式、还款主体的。更多文章是在调整担保条款。”上述城商行人士说,例如给另一个企业利益、如提供贷款,再由这家企业对原企业提供担保。一般来说,这两家企业存在业务合作、实际控制权等关联。

贷款重组近年来被银行广泛使用,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借新还旧的“续命”企业的方式,真正做成的重组项目较少。一位银行西安分行人士指出,大的民营煤矿企业,银行本来想抽贷,但根本抽不动,企业负债规模100亿元,利息都是四五亿元,还涉及互保,“所有银行就维系着不让它倒,维持微妙的平衡。”这样的企业,也被列入重组名单。

一位民生银行风控部人士指出,进行贷款重组的企业,需要担保条件强化一些,并需要报总行审批。比如说此前有资产没有抵押,重组时就要找抵押物;或者政府愿意帮助,比如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来担保。

“地方政府从前两年的保护银行转变为保护企业。”一位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江浙地区的经理指出,有些企业一方面破产,另一方面重新开张。这种企业就会很愿意参与相关不良资产的竞拍,相当于用更便宜的价格拿回了原来的资产。

银监会多次表示,鼓励通过贷款重组、重签合同、收回再贷等方式,积极盘活潜在不良资产。一位国有大行江苏地级市分行负责人说,此前当地银监局下发了关于支持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要求银行对一些优质的、短期出现困难的企业给予支持,打造“银企命运共同体”。这些企业本身有一定实力,产品有技术含量,资产大于负债,而且还有销售端回款等,因为短贷长用、扩张项目等出现了临时性的资金链断裂。这样的企业,银行可以进行收回再贷等支持方式。

但有的银行利用此精神,对一些不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也进行了相应操作,以此隐匿风险资产。前述负责人表示,这个文件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大了。“银行通过用这个文件要求去隐匿风险。有的企业已经资不抵债了还用,比比皆是。”

一般而言,涉及地方行业龙头的大型企业,往往采取债务重组方式来盘活,但这取决于政府的资金实力。成都民企怡和地产的40亿元债务,就被四川省政府指定盘活,要打造“四川第一单企业重组盘活方案”。如果方案可行,未来四川其他大型企业的盘活可能都要参照怡和案例。一位成都银行业人士指出,怡和地产有很良好的资产,这是基础。截至2014年8月,怡和集团总负债逾40亿元,其中银行的风险敞口25亿元。2014年10月,怡和地产进入债务重组阶段,但由于牵涉16亿元民间高利贷,一直未有明确进展。

一位四川银监局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川威集团所在地内江市政府出资设立了一个资金池,用以支持川威集团还息。银行人士则指出,已经一年多了,川威集团并没有有效的债务重组方案,只是无限推后计划。由于当地政府要求一定要救,银行对川威集团只能挂账罚息,收不到钱也没办法,银行也不能打官司诉求资产保全。

这类“想救不能救”,只能采取“拖”字诀的现象并非四川所独有。据财新记者了解,此前一直要进行债务重组的造船民企龙头熔盛重工,现在也没有等到任何接盘方。负债千亿元的中钢集团,债务重组方案也没有影子。

前述江苏分行人士指出,结合经济下行的形势,处置不良贷款的未来方向,重点还是要把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行业务组合起来,让银行参与到企业投资并购、重组,把原本无效的社会资源通过重组整合提升其社会效益。“这比贷款重组还要更高一层级,就是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使银行损失降到最少,这是双赢的做法。”


警惕“关注类”贷款

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逾期90天的贷款将被计入“关注类”,逾期91天-180天的贷款将被计入“次级类”。,但银行都默认基本线在2%以内。

在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调查中,近94%的受访者认为账面风险与真实风险偏差,最大的主要集中在“关注类”和“次级类”。商业银行如果想挪腾贷款评级的话,最大动力是将不良贷款弄成正常贷款,这样就能降低不良贷款率。因此,极大可能是将本应归于次级、可疑、损失等类的贷款,通过各种方式使其成为关注类贷款,由此关注类贷款中水分最多。

作为不良贷款的先行指标,关注类贷款占比已持续走高,值得警惕。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这一比例达到3.77%,较2014年底大幅提高66个基点,高于不良贷款率增速。

同时,关注类贷款快速增加,向下迁徙加速。截至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关注类贷款高达8000亿,同比增长200%;关注类贷款向下迁移的比率为20%多,同比上升9.25个百分点。

“银行对不良资产有承受限额,所以大量问题贷款在关注类贷款中。”一位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高层坦言。

出于流动性、腾挪规模、调贷款结构的需求,银行也把关注类贷款卖给资管公司。华融从银行买过来的关注类贷款,比原来的银行贷款利率还高,比如原来贷款利率是9%,华融的利率就是9.2%,华融还要承受一些风险。“这块业务放在重组类业务中,但本质上和传统类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是一样的。”

此前有分析师指出,平安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认定较为宽松。一般而言,除有抵质押物的贷款可以不被减值,逾期超过90天的其他贷款应被确认为不良贷款,但平安银行将一些信用类和保证类的逾期90天以上贷款也确认为“未减值”。

11月23日,平安银行副行长赵继臣在投资者开放日上表示,平安银行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的比例是2:1。

平安银行的逾期贷款行业,分布主要在钢贸、煤贸、油贸等大宗商品产业链。在钢铁煤炭原油等大宗价格下行后,客户出现资金链紧张问题产生逾期,供应链金融业务受影响。第二块逾期分布是中小型企业,集中于低端加工制造,处于整个大的产业链中的低端产品组合的客户。经济上升期这些客户会盲目扩张矿山、房地产等领域,而又不够专业,所以出现资金链紧张,主要发生于浙江福建等过去经济发展过热区域。

赵继臣指出,逾期贷款转换为不良贷款主要根据签约时间而定,有专业人员采取关注的处置策略,40%左右会进入转换调整为正常贷款,但还是有约50%的部分形成了不良贷款。但最差的不良贷款打包卖掉,也可以收回20%。

多位分析师均注意到了平安银行逾期贷款的问题。评级机构穆迪指出,平安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的数量上升,占总贷款比例也从2014年底的2.85%升至2015年6月底的3.58%。“这种状况可能意味着该行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上升,尤其是在增长的情况下,并且其不良贷款可能也会进一步增加。”

当然,这并非平安银行一家的问题。一位东部城商行人士指出,有的贷款逾期180天了,可能还在关注类贷款中。

据前述民生银行风控部人士透露,基本上企业都是借新还旧,找关联企业贷款把利息还上。以往还有一些过桥手段,从其他地方,比如民间借贷拆借一笔资金还银行钱;现在企业把问题直接摊开了,“自己都不掏钱了,完全拿银行的钱‘以贷还贷’,彻底的破罐子破摔。”


隐匿的后患

通过把已经暴露的不良贷款假借通道转出,或者把实质上已经出问题的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或可以继续保持缓慢上升,但由此埋下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隐匿不良贷款,实际上是金融系统是一个大忌。”前述国有大行江苏分行人士说,这种做法的后续矛盾和后遗症挺大的,只是把风险隐藏起来、往后推移了,所有的不良贷款将来还需要用银行自己的利润去消化。“过去日本金融系统出大问题,就是到最后隐匿的风险全部集中爆出来了。”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调查报告》指出,商业银行账面风险低估真实风险是连年如此的事情,不同的是低估幅度和低估面存在差异。2015年低估的幅度和低估面比2014年更为扩大,在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飙升的同时,被掩盖的真实风险更为严重。“我国银行业真实不良率要比账面不良率高很多,大体会接近翻倍。”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地方政府对出问题贷款持“能救的一定救、不能救的就拖着”的态度,尚可理解。值得关注的是,。多位银行业人士称,,尽量让企业活下去。

上述江苏银行业人士说,一旦某家企业的贷款要被调成“不良”,地方银监局和政府马上就要召集会议,要求“不允许调不良、不允许收贷款、不允许打官司”。一位某东部城商行人士也说,当地银监局开会要求辖内不良“双降”。

但是,温州银行副行长唐岫立2014年6月在《中国金融》撰文指出,被美化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据,直接造成拨备提取不足。

从2013年开始,银监会要求系统性重要银行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率在150%以上,贷款拨备率在2.5%以上,以二者孰高为主;要求其他金融机构从2016年开始执行这个制度。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90.79%,贷款拨备率3.04%。

唐岫立还认为,被提前美化的银行报表,掩盖了不良资产真实情况,干扰管理部门分析研究经济金融波动问题的准确性;也掩盖了不同银行之间管理资产的水平差异,使得风险暴露后移,。

由于多种原因,拨备覆盖率在反映和应对不良贷款风险方面已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上述东部城商行计财部人士认为,应该考虑放松甚至取消这个指标,因为它像“存贷比”一样引起了各种手法下的季末“冲不良”;而且仅能覆盖已经纳入统计的不良贷款,没有动态考虑正常贷款也可能迁徙至“不良”,难以做到未雨绸缪;加之,这个指标仅针对贷款,。

对此,11月4日,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廖媛媛在“中国银行业盘点十二五展望十三五”的会上回应称,目前整个银行业的拨备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高的状态,银行的利润增速仍然为正数,所以,统一调整拨贷比这样的政策,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考量。

“对于个别银行的要求,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去动态调整,。,看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帮助银行,既加大不良贷款的核销,同时也能够体现有比较足够的拨备。”廖媛媛说。


证券化期待

银行批量处置不良资产的需求迫切。多位银行人士建议尽快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并认为当前市场环境较为成熟,中介机构的能力和投资者认可度等条件逐渐具备。

平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励雅敏认为,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方应存在较强动力。相比四大AMC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目前平均2折-3折左右的定价,部分银行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能比现行的回收率高;同时相比直接卖断“不良”,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还享受资产回收带来的后端利润分成。

。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3月。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方面,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建设银行发行共四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2009年初,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出于安全和稳健的考虑,银监会暂时停止审批不良资产证券化。

2014年重启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但都是优质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尚未有新突破。今年以来,央行和银监会官员都公开称,将积极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

励雅敏预计,不良资产证券化将适当缓解但无法根本解决银行“不良”问题。即便政策放开,试点意味会比较浓,短期内的规模不会很大,预计未来两年的规模不会超过1000亿元。

在目前业内人士的讨论中,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几个难点,包括选择哪种基础资产证券化、次级档如何处理以实现不良贷款的出表,以及打折率定多高等。

中信建投银行业分析师杨荣指出,以2014年末银监会披露的数据看不良资产的结构,不良贷款中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合计占比达68.15%。此类不良资产与现阶段的国家产业政策的契合度还有待考量,能够参与证券化的有效不良资产的规模可能低于预期。

中诚信国际金融业务部总经理闫文涛说,从国际经验看,入池的资产多属于不良资产中的优质贷款,有回收的可能性,美国近年来还出现了不良资产与优质资产组合打包以提高增信的模式。

结合中国实际,闫文涛认为可以探讨几种模式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纯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优质资产证券化,以及不良资产收益权证券化模式。其中,不良资产收益权证券化局限是无法实现破产隔离,没有出表。

多位银行人士称,银行想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出表,这涉及次级档由谁持有,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还是银行之间互持。励雅敏认为,合意的投资者匮乏,短期内可能次级部分的购买者仍是以资产管理公司为主的专业处置方。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和证券审计合伙人陶坚建议,如果以出表为目的,且是发起人主导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可以做正常类、关注类和不良类贷款的组合证券化;如果以出表为目的,并由第三方主导清收处置,可以把绝大部分不良和少部分正常类的组合证券化,以正常类贷款作为流动性支持和超额抵押的替代。

不过,也有人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持保留态度。温州银行副行长唐岫立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风险不能消失只能转移和分散,把不良资产和优质资产放在一起,其目的就是把不良资产搭售出去,等于把风险转嫁到社会和。中国的法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等都有待完善和规范,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还很弱,输不起。

唐岫立认为,不良资产集中处置要区分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引起的可以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做法,非经济因素导致的则需要涉事者负起责任,不应草率打包出售。

上述东部城商行计财部人士则认为,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后,一般通过理财资金对接次级档,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实际风险还留在银行。

当前不良贷款暴露主要源于经济上升期银行投放的巨量贷款。在地方政府保护下,部分企业多头授信、迅速扩大债务规模,经营不善时企业逃废债的惩罚力度也不强,负面效应明显。

,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标准不严格,风险管理不到位。,在经济上升时期,银行为了抢占客户资源,往往放松了授信标准,授信调查仅仅流于形式,甚至盲目增加企业授信额度,不强调担保合规性和担保能力,这些都给日后不良贷款埋下了隐患。

银监会人士也强调,新的经济形势下,银行的放贷行为更为谨慎。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为168%,可用于抵补未来贷款损失准备3万多亿元,远高于目前暴露近2万亿元资产。“从压力测试看,即使考虑不良贷款迁徙、类信贷业务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银行业仍有比较高的风险抵补能力,总体风险可控。”

财新记者杨巧伶、康淑,实习记者张莉对此文亦有贡献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财新周刊移动端 每周六更新!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可长按或保存到相册识别)下载和购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