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梅德明|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2021-09-03 11:05:46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有着密切联系,是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不仅研究某种或某些具体的语言,研究语言的共性现象和一般规律,还研究各个领域中语言应用的实际问题。百科全书是知识的总汇,用于对一切知识门类做出广泛的概述;一部优秀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由此可见,语言学百科全书对于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

人类关注和研究自己语言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自周、秦时期起,便有官方使者赴全国各地采集方言,加以编纂后藏于秘室的做法;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观察,思考其社会本质,解析语词与概念的关系,探究语言与思维的奥秘。成书于西汉初年的《尔雅》是世界上首部语汇类书和释义专著,完成于西汉末年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世界上首部研究方言的专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公元前4世纪的古印度语文学家波尼尼(Pānini)编制了约4000条规则,用以描写梵语语音、形态变化、构词和句法,开创了对语言系统化、学科化研究的先河。在人类文明不断迈向进步的同时,语言研究也随之发生着巨大变革,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极为不同的特征:从以文献考证、读通古书和写好作文为目的的传统语文学,到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20世纪初的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生成语法研究,再到当今世界语言学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各种理论大发展、大融合的阶段,国内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可谓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齐头并进,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融发展,日益显现其对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语言研究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大领域日益受到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回望语言学悠久的发展史,在近一个多世纪内,语言学核心学科及其交叉学科迅猛发展,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成果大量涌现。通过对浩如烟海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学术文献和专业知识进行大致的梳理,不难发现: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从以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为核心的传统语言文字学,发展成为以语法学、方言学、语音学、词汇学、应用语言学和文字改革等为组成要素的现代语言学,并在部分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西方的语言学传统则从语音学、语法学和方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基本学科体系,转向了与现代科技和现代学科体系相结合的新高地,在以实验语音学、计算语言学、机器翻译、语音人工合成等为代表的领先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系统论、数学、医学、计算技术、信息论等结合的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因特网语言学以及智能语音识别与合成等应用性分支学科。作为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庞大的学科。语言学从语言理论和语言使用两大方向研究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和应用的一般规律,与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均有密切联系。语言学界一般把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不带“语言学”标签的称为理论语言学,把对比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带有“语言学”的称为应用语言学。但这种将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区分开来的研究不能如实反映现代语言学的特色,因为所谓的应用语言学本身也有很多理论问题,同样理论语言学也包含许多应用的成分。

实际上,现代语言学就像一盏发光的明灯:核心是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等语言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核心的外围是诸如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一些新兴分支。进一步向外辐射,包括三个主要方向,一是大脑方向研究,如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二是社会方向研究,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三是信息科技方向研究,如计算语言学(含机器翻译)、语料库语言学、语音识别与合成等。

为了给语言学研究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部全面、综合反映语言学发展史和研究成果的专业性百科辞书,国内外学者均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20世纪最后10年里,西方语言学家编纂了十几部语言学百科辞书,其中影响较大、引用率较高的主要包括:(1) 布赖特(William Bright)主编的四卷本《语言学国际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1992),2003年第二版改由弗劳利(William J. Frawley)担任主编;(2) 阿舍尔(Ronald E. Asher)主编的10卷本《语言和语言学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994),2006年第2版篇幅扩展为14卷,主编改由布朗(Keith Brown)担任;(3) 柯灵哲(Neville E. Collinge)主编的《语言百科全书》(An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1990);(4) 克里斯特尔(David Crystal)主编的《剑桥语言百科全书》(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1997)。这些作品中,阿舍尔的10卷本以及布朗的14卷本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料最为翔实,而克里斯特尔的单行本则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此外,《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等综合性百科全书也大幅扩充、完善了语言与语言学的条目信息。这些鸿篇巨制风格各异,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既是对西方乃至世界语言学在20世纪迅猛发展的见证和总结,也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在新世纪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助推力。



我国内地语言学百科辞书的编纂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戚雨村、董达武等编写的《语言学百科词典》对古今中外的语言学主要术语、理论、方法、学科、流派、人物、著作等进行了简明扼要、客观全面的介绍;但正如该书前言中所说,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编者无法接触许多必要的语言学文献,掣肘了编纂初衷的完全实现,在反映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均存有诸多缺憾。大致属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出版了各自《语言文字卷》的单行本,但鉴于受到篇幅和词目数量的制约,尤其是国外语言学部分的信息,无论在全面性还是详尽性方面,也存在类似的缺憾。此后多年间,除了偶有一些类似于词汇手册或术语对译加简释的小型词典面世,鲜见规模较大、信息较新、涵盖面较广的语言学辞书奉献给读者。2007年出版的戴炜华主编《新编英汉语言学词典》在收词规模、信息更新和释义详尽度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贡献,但在理论流派、语言学人物以及其他百科类信息方面仍显欠缺和忽视;同年出版的唐作藩主编《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以中国语言文字学及人物和著作为主要内容,涉及部分世界其他语言与文字,在规模和深度、广度上均创新高,只是大多取材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信息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我国语言学界对于专业性语言学百科辞书无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基于上述理解,本书的编纂目标确定为:以词典学、专科辞书编纂学、术语学以及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打造一部内容覆盖面广、释义准确清晰、宏观结构合理、体例规范统一、参照体系严密完善、权威性强的大中型专业性语言学百科辞书,囊括古今中外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体系、学科门类、学术流派、研究方法、重要人物、理论著作、重大事件、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经典概念、稳定术语等,致力于规范所涉及专业术语涵义的汉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语言学术语汉译标准化的目的,起到规范国内语言学术语使用的作用,旨在改变国内语言学界在外来术语使用方面出现的“各自为政”、“随心所欲”现象,扫除国内在语言研究交流中不应出现的障碍。

本书的主体部分由语言学术语、语言学理论与流派、语言学人物和世界主要语言四个板块构成,内容上中西兼顾、古今兼收,注重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国外语言学研究之融合,力求体现语言学发展新动态。附录部分收录了语言学大事记、术语英汉对照表、外国语言学人物译名对照表、国内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主要学术期刊和学术机构名录、语言学主要符号等。全书正文条目共约1.1万条,其中语言学术语8000余条,主要理论与流派88条;中国语言学人物309人、外国语言学人物729人,合计1038人;世界主要语言1200余种。每个条目均设双语词目,即以汉语名称为主词目,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序,以对应的英语名称为副词目;释文用汉语书写,其中的专业术语和疑难概念附注外语原文。各板块词目的收录原则和释文特点如下:


(一)语言学术语。总体上以“宜粗不宜细、溯本不逐末”为立目原则,力求涵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领域古今中外之基础学科、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核心术语和概念,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传统语言学词典的优点,并在时代性、前沿性和全面性上争取有所突破;条目的分立与合并谨慎审核和论证,宜合则不分。释义围绕汉语主词目的内涵,必要时辅以副词目(即外语原文)的术语来源、内涵变迁及其首创者和相关著作等的介绍,行文简明扼要,例证和图表准确无误;具有上下义关系的词目,原则上以上义项为主条目,无需释义的下义项则列为参见型条目;对于同义异名的术语和概念,确立其中之一为主条目,其余别名列作参见型条目。译自外文的词目名以“约定俗成”为首选译名原则,以常见性、科学性、准确性为定名标准,同时以《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语言学名词》(2011版)等权威工具书为参考依据,、国家法定标准化机构的正式出版物为专有名词的定名标准;对于尚无定论的译名,则组织研讨会进行专门论证,形成共识后统一认定。对诸如语言哲学、句法学、音系学、语言测试学等难点、重点领域有所侧重。


(二)语言学理论与流派。收录迄今为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领域各主流学派的理论和学说,既反映西方传统流派的渊源,也呈现诸如工程语言学、文献记录语言学、教育语言学、优选论等新兴语言学理论的要义;既便于一览世界语言学大观园的胜景,也可窥探到我国学者在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等传统经典领域的研究亮点。释义结合实例或图表,尽可能翔实地对相关理论与流派的基本观点、理论发展、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提供介绍。诸如词汇学、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等普通语言学分支的名称以及部分历史意义或影响力有限的理论与流派未列入本板块,但在语言学术语板块适当加以处置。避免使用主观性评价文字。


(三)语言学人物。选取古今中外主要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与流派的代表人物、成果丰硕或影响深远的语言文字学家以及对语文学和语言学重要理论构建或学术传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等著名人物;选取标准以已故人物为主,国外部分新兴领域的代表人物不受此标准局限。释文对其生平、主要学术观点和学术成就、主要代表作等进行全面而简要的介绍;专名和罕见或疑难概念辅以外语原文标注,译名原则同语言学术语板块。


(四)世界主要语言。涵盖世界上200多种官方语言以及自然语言共1200余种,主要是目前仍活跃在各语言社区或曾经发挥过重大历史作用的语种。释文以谱系归属、分布范围、使用人口、重大演变、共性特征(如判定和划分系属区片的依据,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规则)、社会历史地位以及政治经济影响等为审视要素,提供必要的介绍。鉴于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目前全世界仍在使用的语言约有6000余种,而关于语言谱系划分的学说却众说纷纭,对于部分地区的语种归属更是莫衷一是,因此,本板块所采用的谱系分类综合了多种观点,依据的参考书主要包括:(1)戴维·克里斯托尔的《剑桥语言百科全书》(Crystal著,任明等译,1995)以及外研社原版影印本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2nd ed., David Crystal, 1997; FLTRP, 2000);(2)《语言文字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3)《中国的语言》(孙宏开等, 2007);(4)The World’s Major Languages(Bernard Comrie, 2009);(5)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Kenneth Katzner, 2002)及基于该书1977年版的译本《世界的语言》(黄长著、林书武译,1980)。其中观点分歧较大的部分,还参考了《大英百科全书》和民族语(Enthnologue)网站。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罗列不等于完全认同或盲从,而是以某种方式加以呈现,以便同行和同仁查阅、辨识和考证。


本书的编纂团队包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学有所长、学术造诣较高、研究成果颇丰、年富力强、主编或参编过工具书的专家学者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整个研究和编纂工作起始于2006年,初稿汇总后进行了数轮审核、校订、重写或增补,披荆斩棘前后近十载,历尽了种种疑难困惑和风雨坎坷,这不仅是对编者的耐心和毅力的磨砺和检验,也是这样规模的一部工具书所必需经历的打磨和雕凿。


作者简介

梅德明

197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并留校任教,分别于1982年、1994年取得纽约州立大学奥伯尼分校理学硕士学位、美国宾州印第安那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科、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学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多次荣获国家级、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以及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并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梅德明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口译理论与教学、外语教学理论等研究,学术成果1000多万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著有《现代语言学》、《现代句法学》、《V′-域内词序及中心语方位性研究》、《汉英口译词典》、《新编英语教程》等学术著作、专业辞书、国家规划教材等75种。、语言教育等方面国际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近年来研究重心在语言哲学、语言政策与规划、教育语言学等领域。





本文选自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

主编:梅德明

ISBN:9787301271209

定价:368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带走这本好书


北大外文学堂

pupwaiwen



如果您对文章感兴趣,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我们会为您提供最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快和我们互动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