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为什么作者与编辑,在判断一篇稿件时,常常会出现价值判断错位?编辑是怎样判断一篇稿件的?

2021-12-06 14:10:31

作者自己满意的作品不被编辑看好,而一些作者并不看好的作品,编辑却能发现它的独特的价值。这种现象就是作者与编辑的价值判断错位。价值判断错位不单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传播心理学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沟通和互补式编校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来源:《编辑与作者的价值判断错位》

本文作者:李曙豪,广东肇庆学院学报编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编辑学研究。

本文由学术写作大讲堂编辑整理,编稿时有改动,版权归原出版社和作者所有。



价值判断的错位不仅存在于作者与编辑之间

编辑与编辑对同一个作品有时也存在价值判断错位



编辑在编辑过程中总会有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的过程中依据的往往是编辑本人的价值判断。编辑的价值判断力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势判断力


就是对一篇文章在表述形式上是否合乎规范的判断。大的方面如文章体裁、文章整体结构、文章标题;小的方面如用词、标点符号、参考文献等。所有编辑在这些方面都是行家,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文章形式方面是否规范。比如文章的标题,在编辑看来,文章的标题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如果正文与标题不太切合,编辑会认为文章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在作者看来,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作者对自己的文章可能很满意,但是对文章的标题可能不太满意,或者一时没有找到好的标题来表述,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对自己文章的价值判断。就是说作者自己认为这篇文章很有价值,而编辑认为价值不大。

作者在写论文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内容方面,往往忽略形式上的规范。然而,由于职业习惯的原因,编辑是比较注重论文的规范化的。如果要问,当学术期刊编辑拿到一篇论文时,他第一眼要看的是什么?是看形式规范。在长期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笔者发现:编辑在加工文章时,首先是对文章的编写体例、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进行修正,对学科术语应用的规范性、计量单位的法定性、参考文献的著录规范等进行审查。这是由编辑的职业敏感所决定的。所以,一篇形式规范的论文会提高编辑对它的价值判断。


2
审美判断力


就是编辑自己的审美倾向。编辑的思想倾向和审美倾向在编辑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其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倾向的流露,易于形成自己的编辑风格,获得良好的传播效益。每个编辑的个人阅历都不同,同时还有性别、年龄的不同,因此他们的审美倾向也是不同的。如受过欧式教育的人往往偏向于华丽,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的人往往比较讲究意境。男性与女性在审美上也是有差异的,男性比较喜欢雄壮,女性比较青睐优雅。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男性更多地使用右脑处理与美相关的信息,而女性则是使用整个大脑。中老年人比较喜欢朴素的文风,年轻人比较喜欢活泼的文风。因此,如果作者和编辑在阅历、性别、年龄上的差别较大,他们的价值判断错位也会很大。


3
文化判断力


文化判断力是主体对一定文化现象及其价值所表现出来的选择、判别、取舍、整合的高级认识能力。 文化判断力来自于对不同层次文化的理性认识,包括信仰、道德、科学、艺术、习俗、生活方式、网络联系等。人们所面对的文化是多层面的,如新文化与旧文化、先进社会文化与落后社会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体主义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美国学者罗蒂从实用主义文化观提出有“三种理性和三种文化”:行为习惯,美德修养文化,目的理性文化。文化判断力包含对正确与错误的辨别、进取与落后的取舍、愉快与不快的区分,因人而异。作者和编辑的文化判断力往往会存在错位。一方面是因为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判断力的强弱所致。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经典作品如《恶之花》,刚问世的时候,被认为是颓废的作品,根本没有人愿意出版它。如果作者对自己作品价值没有充分自信,这些作品也许就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反过来,有些作品不被作者看好,但是编辑却独具慧眼,发现了蕴含在作品中的文化价值。如鲁迅的很多小说,写完就丢在一边,后来被编辑家韦素园发现,才得以问世。


4
创新判断力


编辑和作者对创新的理解往往存在错位。他们对创新的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在某些层面和角度上,会有显著的不同。比如对时政类论文创新价值的理解,作者对一个刚刚出现的热门话题往往会比较感兴趣,同时也会认为此类论文选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但是在编辑看来,未必具有创新价值。在这个问题上,编辑往往比作者更理智,编辑对创新性的理解,往往是基于对学术史、行业著作、专业论文等的广泛了解。所以,反过来,有些作者专注于一个领域的研究,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出的文章,编辑往往会给予较高的创新性评价,甚至高于作者自己对文章的创新性评价。


5
道德判断力


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能力。道德是一个广泛的范畴,而对道德的判断往往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体性。单从社会属性这个层面来看,编辑是相对稳定的群体,工作性质也比较单纯。而作者可以是一个多样复杂的群体,有可能是各种各样、从事各种工作的人。这样,编辑与作者对道德的判断就会存在错位。同时,必须承认,完全不带道德判断的文章是比较少的,即使是纯学术论文,也会有道德的潜在判断。如对一篇论述安乐死合法化的法学论文,在作为法学学者的作者看来,是完全合乎道德要求的,而在有些编辑看来,是存在一些道德方面的隐忧的。


作者的创作心理和编辑的编辑心理具有不同的特质,会影响到各自对文章的价值判断。


1
作者和编辑的注意力不同


作者的注意力在写作前和写作中,编辑的注意力在写作后。在一篇文章写作之前,作者可能会有一种强烈的动机,这种动机可能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可能是出于某种兴趣,可能是受到某种激励,也有可能是某种灵感的催动。这种动机在作者看来没有好坏之分,而在编辑看来,动机是有良好动机和不良动机之分的。同样,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会产生写得顺不顺的直观感受,这种感受会影响作者对作品的价值判断,产生价值判断上的假象误差。而编辑关注的则主要是写作后的环节,至于作者出于什么动机,写作过程中的感受如何,编辑一般不会去考虑。当作者出于一种强烈动机去写文章时,不免会在文章中带有自己的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比较明显的好恶判断,同时对自己的文章估值比较高。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有些选题因为是作者比较欣赏的,所以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往往在价值判断上高于编辑的估值。同样,当作者在写作中感到顺畅时,往往对自己的文章估值比较高,而当文章到了编辑手中时,编辑基本上对作者的写作动机、写作感受一无所知,他们所关心的是文章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而且编辑往往首先会对作者的价值判断比较敏感,如果价值判断过高,文章发表后,会在学术界产生不公正的影响,这样的文章虽然写得漂亮,编辑往往也只能舍弃。相反,一些在价值判断上比较公正客观的文章则容易被编辑采用。


2
作者和编辑的兴趣点不同


作者比较看重表现与创新,编辑比较看重信息量与准确性。对于作者而言,创新是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他们力求找到一个好的选题,努力在这个选题上下足调研的工夫,努力凝练出自己独到的观点 。这种创造性渗透着他作为一个创作者 (学者或作家 )的鲜明的个性 。此外 ,一般来说,作者比较乐意追求作品的艺术性或生动性 ,力求使文章能吸人眼球,有一定的轰动效应 。而编辑的工作责任是传递信息以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对所传递的信息与知识进行整理校对是他的天职。当编辑对一份文稿开始进行编辑时,他要力求以个人的知识、理念打造出读者所需要的作品。他虽然认为每一篇文章都应有自己的生命,作者可以在其中尽情挥洒才情,但更注重信息量与准确性。这也是作者和编辑对文章价值的不同的理解之处。


价值判断的弥合与互补


  • 加强沟通,解决好作者与编辑的价值判断误差。当编辑对一篇文章的主观判断与作者的自我评价不矛盾或基本一致时,他们之间的沟通和配合是比较理想的。但更多的时候是编辑的主观判断与作者的自我评价会产生矛盾或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的互相尊重和沟通就非常重要了。对编辑来说,在充分地了解作者合理想法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调整编辑意见,通过引导争取双方达成共识;对作者而言,听取编辑的意见自然是必要的,但也不能牺牲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应该说在编辑和作者之间,编辑的意见应当更粗线条一些,让读者回旋的余地更大一些。一个高明的编辑,应该懂得如何准确把握、精确介入,使自己提出的修改意见切实能够对作者有所帮助。而作者的思想则应当尽可能地细致,只要在主要思路上与编者相通就有可行性。


  • 通过互补式编校解决好作者与编辑的价值判断误差。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作者与编辑的这种价值判断错位的问题,那就是互补式编校。所谓互补式编校,是指编辑和作者互相学习、相互补充,携手打造精品作品。一般来说,互补的内容包括能力互补、知识互补、专业互补。编辑不是万能的,通过互补,一方面编辑可以进一步掌握、驾驭稿件。对这点,笔者深有体会,通过十多年的编辑工作,知识面广了,能力提高了,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互补式编校,进一步明确了编辑意图,提高了文章质量,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并且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基础,也是一件受益良多的美事。


你是否正在为论文而烦恼?

选题?方法?形式?逻辑?语言?
告诉我你的困惑,让我来帮你轻松写论文!
中国首档学术写作大型公开课

《学术写作大讲堂》

助力论文写作,让心不再焦虑!
轻松写论文,把自己从论文中解放出来!

请记住,这里有千千万万的人在与你一起战斗!


学术写作大讲堂|真学术  真写作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