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摄影技巧 理论篇 唐诗里的摄影之美 如何用摄影手法表达诗意

2022-07-13 07:15:56

点击这里  加入广州摄影俱乐部 QQ群与微信群

  构图这个话题在全民摄影时代后,许多大师已经纷纷扬扬你唱罢来我登场的说过多次,主要思想是“减法”构图之类的观点的加之自己的经验而后反复咀嚼,纵然山珍海味,吃的久了,却也困乏,笔者更愿意探讨试着更更多摄影之外领域去探讨一些观点,试与分享。也欢迎交流探讨。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我们都晓得我们的祖先留下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便包涵美学文化。从上古时期,东方美学便融入了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与西方很多不同且独树一帜的审美角度与演绎形式。而今天,我们在谈摄影,谈构图时,貌似更多的人都在从西方美术角度去看透视,对称,光影之类的元素。倒不是说这些不对,而是兼具舶来品的同时,回头看看祖先留下的,可能收获更是良多。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日本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黑川雅之先生在其书中说:“日本审美元素也正逐渐沦为西方美学的奴隶”,他大概也为日本美术界的未来所担忧,曾为东方美学骄傲的我们都在渐渐失去自己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在今天这个大谈梵高与莫奈的时代,却鲜有人知油画印象派的诞生正是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美术作品的影响,融入了东方元素,在那个时代,莫奈他们这样的做法亦是被当时主导油画界的人指责为异类,不被认可,但新东西总是如此,却也如此才显得其生命力。日本有名美术大家在美术史书中说:“日本美术亦只是中国美术的支流,分支,谈到日本美术回避中国美学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东方美学并非在设个读图时代一无是处的,只是我所知甚少,只能试着拂去历史的尘土尽可能窥见曾经那些美的一角。


复照青苔上

  木心先生曾经说:唐是盛装,宋是便衣,元是裤衩背心。拿食物来比,唐诗是鸡鸭蹄髈,宋词是热炒冷盆,元曲是路边小摊的豆腐脑、脆麻花。 那我们就正本清源从唐诗的气象与格局说起,试着也引入摄影构图一些借鉴与参考。

  唐诗之中,气象万千,格局之大,以至于后来上千年的文人们或已诗词或以书画形式想逃离唐诗的磁场都基本很难。唐诗与宋词最大的不同时唐诗大都是描写事与景居多,诗人感慨基本为次。 所以,很多唐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最为代表性的便是王维,我且来试举两首。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唐·温庭筠《望江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试看这四句,其实每一句都可以入画,亦是一幅摄影作品。摄影者按照此思路亦可以推出摄影环境与时机选择的一点启发, 空山的”空“字已经点出了一丝空灵与幽静,按照摄影因素来谈这里应该是地利。然后还有一个”闻“字,这是最难表现的。这里引出一个故事,宋代时设画院,出了一个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要求学子以此为想象画一幅画,结果很多人画的都不是那么有趣,有人静心画了一匹骏马在花丛驰骋,虽有气势,却没有体现出”香”,可恰恰“香”字才是一句的点睛之笔。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唐·白居易《白云泉》

  但“香”是去用嗅觉去“闻”的,如何用画笔去表达这是莫大的难题。 大概也有融入了传统道家哲学思想的东方美术才会如此有趣,在众多应试中有一个学子画了一幅:夕阳归去,一位少年奔腾着马蹄之下一群蝴蝶紧紧的跟随着。一下就用蝴蝶点出了一个“香”字,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近代著名美术大家丰子恺先生说:西洋美术是用眼睛和脑去看的,东方美术是用眼睛和心去读的原因。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明·杨慎《临江仙》

  回到上面王维的诗,“闻”字在这里和“香“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用摄影手法去表达,这是考验我辈的难题,但确实也很有趣,值得把玩研究。我拍过几个版本,倒是不太满意,待有了新意,再与诸君探讨。  最后两句:”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倒是可以可以拍出一点那么意思,这里的”反景“是说”影“的意思, 就是斜阳照到深林之中,又射到青苔上面,都是很平淡的描写,但都是透出的安静的气息。我也尝试拍过,大概只有一个:复照青苔上,有了那么一点意思。


反景入深林

  王维的诗很多大都可以入画,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再例如那首: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从美术的角度来说, “潮雨” “轻尘” “柳色”,这些都是美术与摄影的审美元素,天时,地利,加之摄影者的人和,亦可全部入画。 只可惜我一直没有找到适合拍摄潮雨轻尘的古城,倒是西出阳关遇到过一回。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秦观《踏莎行》

    赏玩唐诗带入摄影,大概是我茶前饭后一种乐趣,一阵子颇为上瘾。有时甚至认为,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 书画一体,诗画一体,并无明确的界限。只可惜我们这几代人成长,从小受到的教育,读书,思维模式的建立都是建立西方那一套美术标准之上,渐渐失去了解开那些玄妙法门的钥匙,所以看待东方美术的标准用西方美术那一套可能本就是不太适合。中国传统画里的世界大都是现实中找不到的,如层层叠叠一目十排的山峦,如密林山下的溪水花边的茅屋,这些都是借鉴现实世界而后升华的梦里世界。西方画除了后面受东方美术影响崛起的印象派之外,之前题材大都是写实,现实中可以找到对比。 所以,从趣味性来说,东方美术更胜一筹不无道理。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宋·翁卷《乡村四月》

  再看我们从小熟悉的那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我大概最爱:”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起承转合之后带来是一种反差美,试想古道之外有野草蔓延的清新,一眼看过去是苍凉的荒城,或者有一天在西北塞外看到如此美景,会悠然而生一种对比美。寥寥两句,就是一副天地之间的绝美风光照片了。 还有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每一句都是很好的摄影题材与作品,值得赏玩上许久。所以,学摄影审美构图,不接触诗画,实在是一件憾事,中国诗画对人的审美想象力的建立与提升是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会觉得过分。


西出阳关无故人

  就算时在流行的减法思想,在唐诗世界里也是比比皆是,前面一直说王维,那我们还是不离开王维去谈:减法思想。唐初诗人王绩有一首诗《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如此大意,王维也曾写过一段寥寥几行,足以表达: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所以,“减法”构图也大概只是形式,若不是从认知上根本有减法的审美与意识,形式上的减法常常反而会导致邯郸学步的境地。当然,笔者所学有限,也只能抛砖引玉的谈谈我一家之言,也希望能和更多对东方美学喜欢的朋友一并探讨交流之。 我个人微信:xicaocn ,欢迎交流探讨。这样的探讨交流或许只存在于喜欢文化乐趣的朋友,佛家说:菩萨眼里是菩萨,众生眼里皆众生; 每个人眼里摄影世界与理解并不相同,认知自然不同。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唐·李白《清溪行》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人类社会如何演变,诗词的意境之美却经久不衰,并历久弥新。

  古典诗词与摄影虽属不同的艺术体裁,但美的属性相同。“诗以有画境称善,画以有诗意为上”(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画”理解为“摄影”)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和标准。诗与影相通相融,既有各自的艺术规律又有共同的艺术特点,两者都在追求更高的“意境”,而摄影人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情的交融,用镜头语言更完美地诠释出诗的“意境”。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出现了灿若群星的伟大作家和难以数计的艺术精品,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包括摄影在内的各种姊妹艺术都可学习借鉴的宝藏。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宋·辛弃疾《鹧鸪天》

   很多诗词本身就是一幅幅画,最为代表性的便是王维。如《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春江花月夜”,“风雪夜归人”……这里每一句都可以入画,都是很好的摄影题材与作品,值得赏玩上许久。所以,学摄影审美构图,不接触诗词,实在是一件憾事,中国古典诗词对人的审美想象力的建立与提升是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会觉得过分。

  下面我选取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和与之相应的摄影作品,放在一起请大家对照分享: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唐)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照片恰当地表现了“绿树阴浓”和深远的意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选自《诗经,秦风,蒹葭》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亭亭玉立。给人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墨画。这幅照片创造了“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唐)

  (高天大地,是如此苍茫辽阔,一只沙鸥又是如此的微弱渺小,两相比照,诗人那种孤独落寞,漂泊无依的无奈不就浸洇而出了吗?)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宋)

  (诗句描写月光之明亮,海天之清澈。天容海色本来就是清亮澄澈的啊!借喻本质高洁之心境。)

  用古典诗词来为摄影作品命题是两者相结合的一种常用的形式。

  摄影作品的题目是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是摄影创作的继续和终结,是摄影创作完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题目对于作品的成败是举足轻重的。一张照片拍好了,要给作品题个名,往往是作者颇费心机的事。题目取得好,可以使画面与题名互补,调动观众的兴趣,使作品锦上添花;如果取得不好,也可使一幅本来不错的作品索然无味。

  而用古典诗词来为摄影作品命题,可以丰富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增添审美情趣,引人遐想联翩……

  试举几个实例: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唐)

  (这雪后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凸显了诗人韦应物恬淡悠闲的心境,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深山藏古寺”高明的人不是突出画深山林里古寺怎样露出一点飞檐,而是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泉旁弯腰取水。有和尚箪食瓢饮的山水之中,林子深处不是会有古寺?这里的“野渡无人舟自横 ”也是在于写意,写的是精神,是其中的自在、闲适、自然的意境。)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宋)

  (在那柔枝低垂的幽静的柳树下,让读者透过那美好的夜色去遐想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夏云多奇峰——。陶渊明(魏晋)

  (“夏云多奇峰”给了我们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余地,那瞬息万变的夏云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美感,令你眼花缭乱、目醉神迷。)

  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宋)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唐·张谓《早梅》

  当然,摄影作品不是诗词的简单图解,而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是艺术的再创造,让摄影作品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词原有的意境、神韵和情趣。

  好的摄影作品,既要扣合诗的主题,又不能拘于诗的内容;既要能再现诗境,同时又能追求画外,诗外的艺术生命的拓展和延伸。

  这就要求摄影人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摄影技巧,更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古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和灵感。借鉴古人对景物观察的独特视角,以完善个人的选材和构图能力。


广州摄影俱乐部微信:gzsheying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广州摄影俱乐部 公众微信:gzsheying

最纯粹的摄影自媒体平台!

 关注广州摄影俱乐部公众微信:gzsheying分享任何一边篇摄影教程文章至您的朋友圈,截图回复至本公众微信,免费赠送约350张DVD超过1000G摄影中文视频教程以及PS后期教程,免费的教程只提供百度网盘下载,自动发送链接,自行转存下载,链接永久有效!


广州摄影俱乐部QQ群:15157525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摄影QQ群!
650多张DVD 2400GB摄影教程

最齐全,最权威!

约650多张DVD超过2400GB

摄影教程与PS后期教程完整版

百度网盘,一键转存,一步到位,批量下载

长期免费更新!

获取教程详情与目录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搜集

仅供大家学习交流,不做其他任何的商业用途

其权威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保证承诺

如本文涉及侵犯您版权、著作权、肖像权内容

请您联系小编晓憩枫林,立即核实做删除处理

您有好的摄影专题与原创作品,欢迎来搞刊发

小编:晓憩枫林

QQ与微信:4325989

行摄者文化传播

商务合作 品牌推广 活动策划 产品拍摄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获取2400GB

完整版摄影教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